(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8年秋季在美國費城巴恩斯基金會中心(Philadelphia Barnes Foundation),展出法國女性印象派畫家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約70幅來自公共和私人收藏畫作,巴恩斯執行董事暨總裁托姆科林斯(Thom Collins)表示,期待透過這次開創性的展覽,不僅為印象派發展提供新視角,更肯定莫里索對新興藝術運動的重要性。
從1987年以來首次在美國舉辦,莫里索專題展覽可被視為藝術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過去當我們談到印象派著名畫家,腦中浮現的大多是文森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等人,卻鮮少人聯想到來自法國的莫里索,即使在印象派運動上佔有重要地位,卻因為女性身分,讓她的名譽遠不及同時期的男性印象派畫家。
捕捉光影變幻的瞬間──印象主義之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出生於頗有聲望的官吏家庭,祖父更為著名畫家洛可可大師,她與姐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繪畫,並接受許多大師級畫家的指導,其中以寫實主義畫風的柯羅(Corot)影響最深,傳授「師法自然」的繪畫技巧,而後莫里索畫作上有些稀薄透明的色調,都蘊含著柯羅秉持的精神。
在父母支持下,莫里索走上藝術這條路,1864年,也是莫里索23歲那年,她的兩幅風景畫首次被學院派巴黎沙龍選中展示,從那之後曾經連續六年都被選為參展畫家,直到她在1874年參加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為止。
當時印象派畫家們的作品被學院派所唾棄,而讓莫里索從學院派轉向印象派的幕後推手是著名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68年莫里索與馬奈結識,成為她生命中重要的新起點,在生活上與馬奈弟弟結婚共組家庭,育有一女,而在繪畫上與馬奈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與成長,成為馬奈筆下的模特兒,而更為她的繪畫風格開創新視野,轉而注重光色的研究與展現,成為一位印象畫家。
世紀大展,葛飾北齋與印象派
然而,莫里索身處的19世紀正是男尊女卑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遠不及男性,不能像男性一樣可以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她們藝術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大多在家庭周圍,在這樣的環境脈絡下,儘管限制創作的題材,卻也為形塑出她獨有的特色,透過繪畫女性空間的人物與日常,表達出空間裡面的故事與情感。
不同於其他男性印象派畫家,莫里索帶入女性特有視角來描繪人物,筆觸更為細膩溫柔,作品主要以家庭生活為背景的肖像畫為主,人物以女性與孩童居多,明亮的色彩烘托了女性的纖柔與慈愛,排除粗野,而是崇尚精緻華美的畫風,以鮮豔色彩將簡單日常活潑呈現。
莫里索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在1874年的印象派畫展上展出的《搖籃》,在畫中描繪一位年輕的母親注視著白紗帳內入睡的孩子,從構圖上看,母親、孩子、紗帳構成充滿慈愛與和諧的三角形狀,筆觸流暢、色調清晰地將女性對孩兒的母愛真摯呈現,這幅畫除了體現人性的溫柔之虞,也為她贏得不少世人的讚譽。
米勒《拾穗》又來了!故宮《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重現19世紀經典
不只《搖籃》,莫里索還有許多畫作,像是《芭蕾舞女演員》、《年輕女傭》、《閱讀》、《少女與狗》、《讀》等作品,皆是以女性為主要描繪對象,其中一幅《年輕女傭》場景雖然在室內,卻能從色彩的光暈變化看出印象派的精隨,女傭與排設物品都在透進陽光的室內有相對應的位置,光作為媒介呈現出色彩的細微變化,捕捉剎那間的陽光,然而在這幅畫沒有刻意描繪女傭的表情與特點,而是專注在強調光與色彩的變化。
晚年莫里索死於流感,詩人馬拉美曾為她寫道,「一些在鬥爭中把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卓越的女畫家,樂於同他們任何人並肩戰鬥,同整整一代的繪畫是完美的聯繫在一起」,曾與當時其兩名女畫家瑪麗布哈可蒙(Marie Bracquemond)與瑪麗斯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並列為印象派三姝,畫家莫里索的作品裡總能體現出女性特有的細膩與穩健,對於題材的選擇、色彩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才在男性當道的印象派世界裡走出屬於她獨特的女性風格。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