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原民時尚,首先浮現在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什麼?臺北時裝週從2018年舉辦以來,幾乎每季都可以看到設計師們對原住民相關主題的時尚詮釋,而在2023年春夏臺北時裝週,原民時尚更躍身成為開幕秀的主題,為本季時裝週揭開序幕。
本季開幕秀以《遇見: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為題,邀來五位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與五位時尚設計師的跨界合作,包括「賽德克族藝師張鳳英×設計師趙之逸」、「泰雅族藝師尤瑪.達陸×設計師蘇家紘」、「噶瑪蘭族藝師嚴玉英×設計師陳劭彥」、「排灣族藝師許春美×設計師簡國彥」、「排灣族藝師陳利友妹×設計師周裕穎」,展開歷史、文化、工藝、時尚的多元對談,更希望透過這些非原民文化背景的設計師,探尋原民時尚的更多可能性。
「會織布才能通過彩虹橋啊!」 — 賽德克族藝師張鳳英
在賽德克族的文化中,女人能織布,表示她能為家人製作衣服、小孩揹巾、蓋被,才有資格結婚生子,織布技能的優劣,甚至影響女人的個人價值、人際關係與社會聲望。
「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張鳳英(Seta Bakan),是現代賽德克族中最受敬重的織女,她傳承了外婆一生80年橫跨日治時期辛苦延續下來的織布工藝,熟稔各種織布技法,包含:平織、浮織、斜紋織、菱形織、緯挑,以及難度最高且獨特的puniri經挑技法。
相較於其他部族,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用色較為低調,代表色僅有紅、黑以及米白原色,為了此次臺北時裝週,張鳳英也加入了來自大自然印象的綠藍色,同時挑戰運用多種繁複傳統技法,重新創作嶄新的織紋組織,打造岀代表賽德克族男性狩獵傳統的勇士服,以及最能代表賽德克女性族服的慶典服款。她說:「有這個機會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我們原住民的織品,讓他們欣賞,也可以受到他們的尊重,這個意義很深厚。」
這次與張鳳英合作的設計師,是擅長運用牛仔緹花丹寧的服裝品牌DYCTEAM創辦人趙之逸。兩人見面後,趙之逸感覺彼此就像是在兩個平行時空裡做著相同的事,「只是我們是與牛仔緹花廠、水洗廠合作,而老師則透過一雙巧手與手織布機展現。」
趙之逸請國寶老師為此次合作創作了三塊織布的布紋,將賽德克族傳統的紅與白色調,化為深淺不同的藍與灰,並將老師的手織緹花布融入到這次的設計中。
運用RePET回收寶特瓶布料製作的城市機能服飾,將日常實穿的設計結合賽德克繽紛亮眼的配色;張鳳英創作的新織紋也在友善環境的有機棉上重新轉化,以緹花機織的方式呈現,以一萬多針織造出的雙色緹花丹寧圖騰,較一般使用三、四千針的丹寧,更為精緻立體。此外,設計師更取得老師自種自製的織布苧麻繩,並在每件服裝上留下苧麻繩的符號印記。
趙之逸說,「老師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沒想到老師光是一塊布料就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織作,相當耗時,老師的布料太漂亮,我有點捨不得用,希望這次不論是在文化的溝通或是美感的傳遞,都能讓大家印象深刻。」
「對泰雅族的織者來講,你要擁有一個如同布料一樣,柔軟、具有包容力、有力量的舌頭。」 — 泰雅族藝師尤瑪.達陸
自1992年著手調查泰雅部落文化、2016年授證為「泰雅染織」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尤瑪.達陸(Yuma Taru),是臺灣原民織染領域最活耀的工藝藝術家。
她以部落老人「如布之舌」的忠告,提醒自己如今已步入生命成熟階段,更應該用柔軟如布的語言包容年輕人,以自身經驗排遣他們的困難,尤瑪.達陸因此想在這次的臺北時裝週,透過服裝展現語言透明卻有力量的姿態,「語言是一種聲音,聽見的人都有反應,所以,聲音也感應了光。」
她將LED光電線織成服裝,這組實驗服裝與一組典藏於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的傳統泰雅婚禮服裝一起發表,希望觀者能隨著光進入原民的文化時間軸裡思考,並以當代觀點反思當下行動對原民文化帶來的影響。
臺灣時裝品牌CHIAHUNG SU致力於從最根本的歷史脈絡探討臺灣的身份認同,將南洋民族遷徙時期以至日治時期前後之原民文化在臺灣的起承階段進行延伸探討,進而以「侘寂美學」勾勒出揉合傳統原民技藝與日本手工藝的品牌輪廓。
蘇家紘的時裝設計向先鋒工藝致敬,以工匠的傳統精緻手工為核心,展現到現代時裝的輪廓上,他形容自己的創作與製作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精緻化,一種精密的轉化過程。」目前固定與三位國寶老師合作,將原民手織布料進行後加工,包括手工染整、摺皺、壓縮、做皺等,內裡使用的則是古董布料,即便是副料運用,也盡量去找屬於或者代表臺灣的素材。像是釦子都是找到民國初年早期的銅幣,再以手工鍛敲,維持純手工的緩慢製作流程,呼應著他的品牌創立初衷,論述臺灣的文化身份認同。
第三度與尤瑪.達陸合作的蘇家紘,以《南洋群島的起點》作為2023年的創作主題,將春夏系列作為第一部曲,「臺灣是南島文化的起點,在大航海時代,臺灣原住民如何從這個起點遷徙到其他國家,除了地域性的遷徙,還包括時裝、民俗、歌曲、文字、語言等文化的轉變,我從中擷取靈感,這一季融合了同樣血脈的不同民族之間,分支出去後的輪廓變化。」
本季由尤瑪.達陸老師帶領的泰雅族野桐工坊,運用傳統織法織出設計師想要的布感,接著老師再加入自己的傳統圖紋,蘇家紘強調,「畢竟這是對於一個文化的尊重,我們使用了泰雅族的織法,就必須要復刻它原本有的圖紋上去,類似寫論文時必須加註參考書目的概念,只是我們是用圖紋去寫參考書目。」
「只有新社噶瑪蘭有香蕉絲工藝。」 — 噶瑪蘭族藝師嚴玉英
1990年代初期,新社噶瑪蘭族開啟了香蕉絲編織工藝的復興行動,22年前,62歲的嚴玉英從部落的祭師那裡接棒,從頭學起,不斷努力拼湊歷史碎片,終於恢復了這一度面臨失傳的技藝,並在2021年授證為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保存者。
要取得可作為編織用的香蕉絲,必須挑選尚未結果的蕉樹,而且只能在每年六月至八月非雨季時節進行,天氣穩定才能順利日曬,取絲難度極高,再加上編織過程絲線極易斷裂,需要細膩的編織技巧,唯有德高望重的貴族才穿得起。但由於真正的傳統族服已經佚失,嚴玉英於是專注於表現「香蕉絲編織」的特殊質地,以及經過天然染色展現出的溫潤質感,跳脫「族服」,展現男性服裝的最原始型態。
曾到花蓮新社香蕉絲工作室拜訪,了解香蕉絲製作過程的設計師陳劭彥表示,香蕉絲從採集到製作成可織布的紗線,再進行編織,中間必須經過近十道繁複工序,包括採集、分片、刮青、晾曬、水洗、積線、染色、整經、織作等,「這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有如解構香蕉樹,因此我想把這個過程加到我的設計中。」
陳劭彥希望讚頌香蕉樹這個來自臺灣土地的素材,除了將香蕉絲編織運用在設計中,也還原這解構的過程。他從香蕉的輪廓、顏色、枝態、層次擷取靈感,以線條為主軸,在服裝中運用大量粗細不同的織帶、線條,呼應取絲過程由粗至細的纖維變化。
由於香蕉絲材質較為硬挺,製作成服裝不如一般布料來得舒適,也較容易破損,透過傳統織布機織造出來的香蕉絲手工織片,造型方正,在版型變化上較為受限,因此這也成了陳劭彥此次主要面臨的挑戰。
「我希望在這限制內盡量發揮,凸顯這個材質的特性,將它轉化成更現代、更時裝的感覺,不要讓它顯得只是個裝飾或感覺突兀。」陳劭彥說,「我不能說,我能為老師帶來什麼,但我真的希望能透過這次的合作,來創造出點什麼。」
「織布是我們的文字,每一個圖紋都有它的名字,都有它要你遵守的、要你知道的文化意涵。」 — 排灣族藝師許春美
織布是排灣族的文字,祖先要講的故事與教誨,全都化為圖騰與符號,編寫在織紋裡,身為「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許春美(Miyang),深諳各種圖紋所代表的文化意涵,透過熟記於心的古老織布口訣歌謠,傳承排灣族傳統織布工藝。
年輕時曾取得女裝甲級證照,並在外銷歐美禮服公司擔任晚禮服設計師的許春美,認為傳統服裝不能只是藝術品,更要走入現代,向大眾介紹來自排灣族老祖宗的智慧,因此這次創作兩套融合古老與現代的華麗慶典盛裝,其中一套款式現代的禮服上,有著古老的「太陽紋」織紋。「太陽公平地照著每個人,除非有其他東西擋住,才會產生陰影,無法享受到陽光。而我希望這個社會、世間是公平的。」
簡國彥初次到屏東造訪許春美老師的工作室時,對每個圖紋的意涵深感興趣,於是決定透過繪圖重新模擬這些細膩的織紋結構,再將它刻意放大,轉化成數位印花印在布料上,使得這些織紋能夠一目了然地被清楚看見,藉此挑起觀者的好奇心與理解的渴望,感受他第一次認識部落圖紋的感動。
許春美曾在2021年將排灣族的織布技法與圖紋整理成書,《tjinnun nuwa paiwan排灣族的織布》這本書於是成為簡國彥仔細鑽研的寶典。為了營造服裝宛如從書中走出,作品一字排開時有如一道彩虹的效果,簡國彥選擇了包括鬼針草紋、曲折紋、假小米紋、項鍊紋、鎖鏈紋、蜘蛛紋、公主紋、如升馬唐紋等八種色彩各異的織紋,保留老師原本的配色,對應的設計樣式也各自代表不同的意涵。
簡國彥表示,老師給予他極大的創作空間,「我們最終共識是,服裝只要美,就值得被認真欣賞,沒有多餘的『為什麼』。」簡國彥形容這些織紋有如象形文字,也讓這個系列就像自己會說話的作品,而與老師的合作,有如新人與古老傳承交接的合作、從古至今的穿梭,因此他取「傳說」和「穿梭」的諧音,將這個系列定名為《穿說》。
「老師將每種織紋的步驟都編成了歌謠,這真的很特別,我開玩笑說每種圖紋都有一首自己的主題曲。」簡國彥說,「他們傳統族服有個在結婚或重要場合才會穿戴的披巾,上面有四、五種織紋,串起來就成為一段話,也許有祝你身體健康富有的意思,是祝福意味很濃的服飾,或許我們這些外人不懂,但他們很清楚這對他們的代表意義,這讓我覺得很感動。」
簡國彥也透露,根據排灣族的傳統,羽毛是貴族的象徵,一般人無法隨意使用,老師不是貴族,因此不能擁有羽毛,「但部落在她授證為人間國寶之後,頒發給她羽毛。老師說,拿到那根羽毛,比她拿到國寶的資格還要開心,真的很可愛!所以我還特別叮嚀老師,那根羽毛在開幕秀時一定要帶過來。」
「我們在排灣族有八種技法,像第一個si tje nek就是眼睛,你看東西要看好、看準,好與壞你要分辨。」 — 排灣族藝師陳利友妹
四百年前,登陸寶島的歐洲人將當時歐洲從宮廷流行到民間的十字繡帶到了臺灣,也讓原民傳統服裝開始起了變化。擁有超過60年刺繡經驗的陳利友妹(Ljavaus)是「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者,她整理出八種傳統圖案技法,不僅包含了部落耆老教導後輩做人處事的智慧語彙,更揉合部落文化,將傳統生活記憶及神話傳說展現在部落階級服飾的圖騰運用。
在排灣族的傳統服飾中,圖騰展示穿著者的身份,人像、陶壺、蛇紋、太陽神屬於貴族,貴族中公主、王子、頭目也擁有屬於各自的圖騰;勇士大多使用動物、弓箭、標;一般平民則為花草圖紋。陳利友妹將刺繡圖案與一襲白色系服裝結合,展現排灣族公主華麗尊貴形象。
擁有豐富時尚與藝術、工藝跨界合作經驗的JUST IN XX設計師周裕穎,在臺東太麻里拜訪陳利友妹老師時,深受各種圖騰故事啟發,生肖屬蛇的他,從小就明顯感受蛇在漢人文化中,有如禁忌般的存在。「從小到大,我媽都不敢跟人家說我屬蛇,她都說『小龍』,以前我在家飾公司設計12生肖系列,一進去是設計兔子,相當熱賣,接下來龍就用小恐龍,但到了蛇就直接跳過。」
周裕穎更指出,1970年代,聖羅蘭先生也曾將蛇與愛心組合在一起,做成卡片;反觀排灣族,最具代表性的「百步蛇」圖騰,反而是貴族與神聖的象徵,這次他也將蛇紋繡花片大量運用在設計中,不同文化對動物的多種詮釋,也令他感到相當有趣。
周裕穎形容這次與國寶老師合作,彷彿踏入一個新世界。這次在服裝系列所使用的100多片十字繡的繡花片,都是陳利友妹老師耗時縫製的教學傳承品,無法裁剪,而且之後必須能拆卸歸還,這也成為周裕穎此次創作的最大困難與挑戰。
這上百片大小不同的繡片,拼接起來會產生空隙,周裕穎決定在繡花片四周車縫上旗袍扣的扣環,但扣環線得先根據繡片染上合適的色彩,同時根據繡片的大小不同,計算填補繡片拼接縫隙所需的暗釦顏色與數量,一一排列好後,再手縫上去。周裕穎說:「整個過程像製作分子料理,難度雖高,卻特别有趣!」
如何將這些5、60年前的繡花片,透過現代技術思考未來的運用?周裕穎於是邀請臺灣針織機器大廠佰龍,以最新的圓編針織機Alterknit技術,協助打造原民IP針織布,周裕穎說,「這種圓編織機可以織出帶有圖案的薄布料,非常適合運動時穿著,我把它做得較為貼身,很多挖洞效果,如蛇形般蔓延,也稍微性感一點。」
他同時透過仁美商標的緹花織布技術,織出有如十字繡的效果,為十字繡未來被規模化的生產找尋新的可能性,而有別於老師繡花片大多使用黑色底,周裕穎特別選擇藍紫色作為布底,並在布面上車縫上三角鋸齒形鬆緊帶裝飾,除了避免不知情者將其誤認為是相同的十字繡之外,也為服裝強化整體的視覺張力。
周裕穎以2050年的排灣族為想像,嘗試了許多過去不曾挑戰過的新輪廓,把現在與未來、傳統與科技,兩個極端世界組合在一起,將原民服裝不常見的貼身運動布料、鏤空挖洞等設計語彙和排灣族圖紋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Cyber Folk民族運動未來感》。
除了伸展台上的服裝作品外,秀上更邀請到臺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演出,以清亮莊嚴的歌聲為開幕秀揭開序幕,而這場服裝秀也特別徵選了多達10位(約五分之一比例)具原住民族血統的模特兒走秀,除了展現臺北時裝週的「多元」價值外,更要向觀眾展示原住民族除了在運動場及音樂界有傑出表現外,在伸展台上同樣也是美麗時尚的象徵。
打造《遇見: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開幕秀的幕後製作團隊,包括資深秀導楊佩綺、資深時尚媒體人、《時裝時代・時代時裝》臺灣近代時裝史展覽的策展人盧淑芬再度擔綱策劃執行,金曲歌后阿爆(阿仍仍)擔任音樂總監並親手譜曲秀場音樂,知名VR創作團隊Funique打造奇幻秀場影像。
由於此次合作的國寶藝師,許多都是自己相當敬重及熟識的前輩,本身也是排灣族人的阿爆,在剛接下音樂總監一職時,心中對這場秀的音樂,馬上就有了藍圖。她表示,早期原住民族在織布時都會唱織布歌,這些歌的歌詞其實就是織布的步驟,當你會唱歌,就學會了織布。因此,阿爆在構思開幕秀音樂時,就決定要做一首現代的織布歌,她親自拜訪了五位國寶藝師,採集他們工作時的說話和現場聲音,搭配全新創作的音樂,譜寫成本季模特兒走秀時獨特的秀場音樂。
在秀場影像部分,視覺團隊Funique VR以「傳統族服」為靈感,透過五位國寶藝師的紡織工藝作品,以及各族背後的神話故事為創作理念,深度結合原民傳統故事中的象徵性圖樣,轉譯原民傳統技藝元素,打造出具文化代表性的影像。五段影像主題,各別扣合各族的誕生起源傳說,包含排灣族的百步蛇、紅白蛋;賽德克族的白石山牡丹岩。此外,也加入標誌性的族群元素,像是噶瑪蘭族海祭的飛魚、排灣族視為聖山的大武山,並加入奇幻的粒子特效及光影效果,創造出一個個魔幻空間,帶領觀眾走進原住民族的神話世界,依著日夜時序,飛越山海一覽臺灣廣袤山海的壯闊地貌。
策展人盧淑芬表示,過去當原民工藝、文化進入時裝領域時,多由具有原民背景的時裝設計師運用發揮,容易受限於文化同溫層,無法向外拓展至群眾。為了讓更多大眾能欣賞,這次特別安排了國內五位傑出的當代服裝設計師,與國寶藝師配對創作。透過非原民文化背景的設計師與國寶藝師們合作,為原民時尚提出嶄新視角。
採訪編輯:BeautiMode 資料來源:臺北時裝週
到考古館看時尚展!策展人揭露你可能不知道的策展幕後 一針一線都有依據!《斯卡羅》完美復刻原住民精緻工藝 歡慶開國門!鹽水蜂炮驅散疫情陰霾 INF 2023春夏大秀「炸」現中正紀念堂 優人神鼓「知識上身」!UUIN 2023春夏系列《毛斷女孩》 大器蓬裙內藏玄機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