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冬臺北時裝週於3月底結束,不過最近因為一個新銳設計師品牌買淘寶成衣進行加工發表,被實踐大學老師踢爆,在社群媒體討論得沸沸揚揚,甚至TVBS也有新聞報導,也吸引到立法委員的關切,想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及後續發展。
一位資深時尚產業工作者表示,這位設計師的問題兩年前就被提出來過,但當時沒有發酵,大家也沒當作一回事,我覺得時尚界是時候應該全面檢討臺灣時尚產業制度政策及臺北時裝週標案執行方式了,不適合做時尚生意的品牌都該淘汰,有進軍國際市場潛力的品牌應該加以全面性的專業輔導。
服裝設計師品牌買淘寶貨進行成品加工,誰該負最大責任?
有人說,抄的人有問題,抄了還讓他辦秀,也有問題,養出一個抄了就可以參展的大環境也有問題。也有人說,國外設計師、快時尚、精品甚至造型師,只要有利可圖,抄襲已經是時尚產業常見的新聞,甚至有人用致敬來包裝自己的行為。其實首爾時裝週的新銳設計師活動「Generation Next」,多年前也發生類似的醜聞。
報名過國外時裝週展會活動的人都知道,由於參與的設計師眾多,主辦單位不會管設計師設計什麼商品,也不會簽訂不能抄襲的法律合約,所提供的商業合同內容是一些參展匯款資訊,設計師若涉抄襲,那是設計師與被抄的品牌之間的法律問題,設計師若敢抄襲,就要承擔隨時被告侵權的法律責任。由於這位設計師似乎是累犯,臺北時裝週的評審應避免日後讓這位設計師參加。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臺北時裝週 Taipei Fashion Week (@tpe.fashionweek)
A post shared by 臺北時裝週 Taipei Fashion Week (@tpe.fashionweek)
半吊子的臺北時裝週,背後隱藏產業眾多問題
為何我說臺北時裝週是個半吊子的時裝週?綜觀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上海等時裝週,都是透過中介組織運作並積極招商,臺北時裝週至今一直用標案執行,不用付參展費,沒有公部門時尚專業中介組織,沒有開放給設計師報名的官網專屬系統,而是使用google表單,國外甚至有媒體、攝影師、買家的官網專屬報名區。
臺北時裝週沒有國外設計師、沒有國外評審、也沒有和國外時裝週進行設計師展演交流合作,SS24邀請到舉辦東京時裝週的日本時裝週推進協會(JFWO)的理事太田伸之、SS25則是請到英國時裝協會策略顧問Anna Orsini來訪臺北時裝週,執行單位對於這兩位重量級貴賓似乎並未廣為宣傳,就連自2020年起至今連續拿下臺北時裝週標案的「樺舍全媒體整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樺舍全媒體),自家媒體《Vogue》《GQ》也沒有報導,而對於在AW25參與時尚論壇的首爾時裝週首任執行總監鄭具浩,也沒有安排深入專訪,失去國際化報導的連結機會。
缺乏組織化建構、制度化管理、標準化運作、系統化效率及國際化策略,不折不扣就是個半吊子的活動,這有辦法吸引頂尖設計師參展嗎?若政府不出經費,會有具影響力的國際買家及國際媒體願意自費來臺北時裝週採購及報導嗎?
今年AW25臺北時裝週活動,撇除開幕秀,只有7位設計師列入品牌秀日程表名單,史上最少。臺北時裝週缺設計師,執行單位會主動打電話邀請,甚至是拜託設計師參加,這也造就有些設計師拿翹,我也曾聽說有設計師表明,為何是要自己報名?應該是文化部主動邀請才對。這表示臺北時裝週對很多設計師來說失去吸引力,和近年來許多韓國設計師不參加首爾時裝週的情況相當類似,我之後會有一篇專文深入分析首爾時裝週的問題。
臺北時裝週成立8年來創造不少聲量,國際媒體也開始關注,國人對時尚產業也開始重視,也有幾位設計師從臺北時裝週舞臺進軍到國際時裝週,軟硬體設備質感的確進步,城市行銷也漸漸有效果,但,很多人說臺北時裝週越來越無趣,秀上幾乎都是老面孔。
臺灣時尚產業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不僅市場小,政策定位及執行方式又長年錯誤,國外時尚產業的定義,品牌才是核心,國外時尚產業發展健全國家幾乎由文化部作為主管機關,但臺灣主管機關至今仍是經濟部,政府長年將時尚產業當作紡織產業在推動。
此外,沒有公部門時尚專業中介組織,過去好幾年,臺北市政府和文化部之間,常出現私下較勁爭奪臺北時裝週主導權的情況,「一個臺北時裝週有2個官方logo」就是最好的證明。
國外時尚產業是由中介組織做出集體共識,擬訂計畫後,即使最高領導人換人,計畫通常不會有大變動。但是臺灣時尚產業決定權在政府官員,常面臨長官換人計劃就會被推翻,長官個人的喜好及個人意志,幾乎決定計畫方向,成為最重要關鍵。不過政府官員真的了解臺灣時尚產業的真正問題及需求嗎?政府官員真的懂國外時尚產業的商業運作方式嗎?這些官員真的認識Dover Street Market嗎?他們叫得出LV現在的創意總監名字嗎?他們知道Suzy Menkes是誰嗎?他們了解Paul Smith’s Foundation在推動什麼計畫嗎?
舉個例,文化部次長王時思上任後,便將前次長李連權原本規劃的一些計畫取消,包括與東京時裝週設計師雙邊互惠交流、臺北時裝週校際展演、New Breed新生代品牌秀、服裝設計師結合巴黎文化奧運等等。李連權次長原先預計推動運作全新公部門時尚中介組織的計畫似乎沒下文。
參與過臺北時裝週整個推動發展過程的人都曉得,李連權是最重要幕後推手,他積極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資源,親自拜會紡織廠商並和設計師開過無數次會議,傾聽業界聲音,擬訂計畫方向。由於時尚產業主管機關一直是經濟部,臺北時裝週經費預算必須從外部尋找資源,後來是透過申請科技部「科發基金」及「科技計劃」,李連權親自出席大小會議,說服委員給予支持。而周裕穎設計的東京及巴黎奧運中華代表隊進場服,在國際大放光彩,幕後推手也是李連權,他積極和中華奧委會開會討論,找臺灣年輕設計師進行比稿,才會有這麼美好的果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UST IN XX(@justinxx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JUST IN XX(@justinxx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其實倫敦及紐約時裝週規劃兩所時尚設計名校辦畢業秀,除了幫助學校打國際知名度,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就讀,更重要是讓學生提早跟產業連結。其實,文化部最初是規劃4所學校展演,後來有學校找上民意代表,為何他們學校不能參加,為了滿足大家需求,變成大鍋飯展演形式,由於水準參差不齊,評價不好,所以才取消。據了解,文化部曾找專家及顧問討論是否再次舉行校際展演,我的建議是臺北時裝週應該提供名額給兩所學校,名單由專家評審做決定。
業界很多人反映,似乎文化部換了個新次長,臺北時裝週及時尚產業發展明顯停滯不前。王時思次長今年3月接受得標單位「樺舍全媒體整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樺舍全媒體)自家媒體《Vogue》雜誌專訪,談到永續、全循環時尚、機能型布料、數位打版等等。幾年前我曾倡議臺北時裝週應該轉型成為亞洲第一個永續時裝週,我建議文化部以及承辦單位應該深入研究全球首個永續時裝週「哥本哈根時裝週」的品牌參展規範及推動方式,而非找一些「假永續」品牌辦活動,不是用永續布料就叫永續品牌,不然永續時尚永遠只是行銷工具。
文化部應該重視「打版師」及「裁縫師」的工藝傳承,「數位打版」可以輔助但無法取代「立裁」,也要向精品學習,推動「配件工藝師」養成,發展包包、鞋履、金工、手錶、珠寶等配件品牌,整合本土香水、美妝、美髮等Beauty產業,時尚產業不是紡織產業,設計師結合臺灣紡織廠策略已經近40年了,政府一次性活動計畫執行方式早就證明是失敗的方法,文化部應該學習韓國促成紡織廠投資設計師品牌。
誰是半吊子的臺北時裝週標案計畫執行下最大受益者?
2018年起,文化部的臺北時裝週標案換過3個得標單位,最初是「創藝傳媒」、「臺灣赫斯特」,2020年起至今,全由「樺舍全媒體」包辦。臺北市文化局的臺北時裝週標案,2018年起至今(包含今年10月活動)也是「樺舍全媒體」全拿。很多人質疑為何臺北市文化局8年來一直和VOGUE Fashion’s Night Out綁在一起,這個活動很多國家已停辦,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用政府經費去支持這種活動,北市府為何不策劃屬於自己的時尚IP活動,根本是長期圖利「樺舍全媒體」。
有人問我,臺北時裝週最大贏家是誰?我說要看哪個面向,若從標案來看,很多人表示,最大贏家是「樺舍全媒體」。文化部的臺北時裝週標案預算一年兩季的活動總共約6,000萬臺幣,用於搭建松菸主場地舞臺、商展、邀請國際買家及媒體、網站建置、廣告宣傳等。而臺北市政府一年預算將近1,000萬臺幣,只在10月舉辦活動一次。若與韓國政府2024年投入的首爾時裝週執行總經費55億韓元(約1億2,400萬臺幣),臺北時裝週政府總經費比他們少,規模也小很多。
從「政府採購資訊加值網」公開資訊來看,「樺舍全媒體」自2018年起,已拿下包括文化部、臺北市文化局,還有各地方政府總共41項標案,總得標金額合計將近5億4,243萬臺幣(文化部及臺北市政府的臺北時裝週經費占最大比例,近4億8,142萬臺幣)。但不用和政府核銷的臺北時裝週企業贊助經費,有多少金額是進入「樺舍全媒體」的口袋?此外,樺舍全媒體可以透過時裝週標案計畫,建立國內外時尚人脈及政商資源,壯大自家公司生意。
不少最初曾參與推動成立臺北時裝週的人說,臺北時裝週養出「樺舍全媒體」這隻時尚標案巨獸,這和原先的理想差距很大,標案不是用來養肥得標單位,加上臺北時裝週感覺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應該廢掉臺北時裝週。有人則反駁說,「樺舍全媒體」擁有「樺舍公關」、《Vogue》、《GQ」兩大國際中文版時尚雜誌的資源,拿標案是靠他們的時尚專業優勢,難道要回到紡拓會「TIS臺北魅力展」年代或是第一屆臺北時裝週那種文化凌駕時尚的舉辦方式嗎?而且樺舍全媒體並無違法。
如何改變半吊子的臺北時裝週?成立「國家時裝協會」及「國家時裝協會基金會」
全球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的國家是英國工黨政府,時尚產業更是英國創意產業的領頭羊,產值最大,比電影、音樂產值大,和汽車及房地產產值相當。早年英國工黨政府投入相當多經費預算給英國時裝協會BFC,推動時尚產業,BFC隸屬英國文化部,是官民合作的時尚專業中介組織。英國保守黨執政後,政府補助經費逐年變少,但BFC努力讓企業贊助增多,尤其在英國時裝協會基金會(BFC Foundation)成立後,由於基金會財務報表都會全數公開,具有公信力,因此讓企業以及個人贊助更加踴躍。
2024年7月,英國工黨時隔14年再度執政,新任英國文化部長Lisa Nandy在2025年2月宣佈投入2.7億英鎊經費(約117億臺幣)設立《藝術無處不在基金》(Arts Everywhere Fund),以幫助急需資金支持的藝術和文化組織,並承諾向英國時裝協會的NewGen計劃額外補助100萬英鎊(約4,300萬臺幣)。
她更計劃將Paul Smith’s Foundation的模式推廣到英國各地,該基金會不僅為設計師提供工作室空間,還提供包括會計和法律諮詢在內的商業支援,Nandy更是第一位到訪新銳設計師孵化器NewGen展示空間的英國文化部長,這個舉動振奮英國時尚產業。英國《ELLE》雜誌在2025年4月刊登Lisa Nandy的專訪,她表示:「新政府認為時尚對英國至關重要,不僅影響經濟,更是產業戰略核心,也是國家的靈魂」。
有人高喊,臺灣要學,就要學法國時裝公會,但是法國時尚產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更有富可敵國的精品集團成立之「巴黎高級訂製和時尚聯合會」(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FHCM),俗稱「巴黎時裝公會」,長期支撐巴黎時裝週及法國時尚產業的發展,完全不需政府補助與企業贊助,是高度成熟的市場運作機制。那些高喊臺灣應該學巴黎服裝公會的人,先秤秤臺灣有幾兩重,就連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及中國都不敢採用法國的服裝公會運作模式發展時尚產業。
英國時尚產業根基比法國脆弱許多,產業問題更複雜,許多新銳設計師品牌財務狀況普遍不理想,需要政府及企業經費資源挹入,很多面向需透過國家力量制訂政策解決,這是為何很多時尚新興國家都想學習英國時裝協會BFC的營運模式,因為他們需要整合政府及民間企業的經費資源。
我們有聽過國外設計師在搶政府標案嗎?我們有聽過國外的民間服裝協會在搶政府標案嗎?答案是沒有,不過臺灣有。我的建議是,文化部可以學習「英國時裝協會」(BFC)及「英國時裝協會基金會」(BFC Foundation)雙軌運作模式,成立屬於臺灣時尚產業的「國家時裝協會」及「國家時裝協會基金會」。
「國家時裝協會基金會」附屬於「國家時裝協會」,專注於時尚教育、資助和商業指導,透過策劃時尚公益活動,向政府、民間企業甚至是個人進行經費募款,經費則是多元運用,例如支援「國家時裝協會」相關開銷,支持時尚教育發展等等。全新的「國家時裝協會」,任務是發展臺灣時尚品牌、推動臺北時裝週、進行國際交流、協助政府制定時尚產業政策,並且解決時尚產業盤根錯節的複雜問題等等。
若文化部仍無具體想法,建議明年臺北時裝週標案把統包拆成「綜合公關營運服務標案」、「時裝週營運服務標案」、「貿易展營運服務標案」、「時裝週及貿易展網站營運服務標案」……等等,防止被特定團體把持,讓更多專業單位有執行機會。
國外時尚媒體說上海時裝週是世界第五大時裝週,但根據中國時尚自媒體《無LIBO服裝設計》的看法,每年數以萬計的設計師品牌在中國誕生,只有不到1%的品牌能夠活下來,並繼續經營。試問那些在同溫層吹捧臺北時裝週好棒棒的人,有人知道臺灣服裝設計師品牌市場存活率是多少嗎?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臺北時裝週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韓國時裝產業的要角 期許臺北時裝週漸進轉型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永續時裝週 以循環設計實踐永續承諾!臺北時裝週AW25「時尚・無盡」 共啟綠色時尚革命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